环山抱水,这是阴阳风水好的宏观地理条件,还必须是气、光、山、水方位齐备,而气是阴阳风水学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。因事物的兴衰都是气在起主导作用。气,意指气场好,气流通畅,藏风聚气。


1.png


气有气运和气势之分。宇宙有大关合,气运为主;山川有真性情,气势为先。这是勘舆风水学家之论气者第一机窍也。有风水大师说:"有地非人不下,有人非时不下。”是以气运论之。“察以眼界,会以性情,若能了此,填下横行。”这便是以气势而言了。
  地运随时间变换而推移转换,而天气亦岁之变化;天运岁飞星流转而改变,而地气亦与之相应发生变动。所以说,天气动于上,而人为应之;人为动于下,而天气从之。因此,宇宙气运,天地人皆相与于有成,一有转移举动,气即随之变换。这是识时观变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元素,也是气论学说所要研究的根本。 

“风水学源于易经”,“风水就是易”,“风水即阴阳五行”。这些说法虽显偏颇,却折射出一个事实:风水著作中清晰可见传统哲学概念或范畴的影响及具体运用。欲打开传统风水这一迷宫的门径,了解相关的中国哲学理论实属其必须的钥匙。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,《管氏地理指蒙》卷一《有无往来》中说道:“未见气曰太易,气之始曰太初。……一气积而两仪分,一生三而五行具,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,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。”这就是说,世界是从无到有,气是本源,它分化出阴阳,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,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,有度且不渝,并且有了祸福,吉凶悔吝,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。这段话,是对《周易》“太极说”的发挥,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。


5.png


风水上认为,气是无穷变化的,它可以变成水,也可以积淀为山川。明代蒋平阶在《水龙经》论“气机妙运”时说:“太始唯一气,莫先于水。水中积浊,遂成山川。经云:气者,水之母。水者,气之子。气行则水随,而水止则气止,子母同情,水气相逐也。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,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。表里同用,此造化之妙用,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,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。行龙必水辅,气止必有水界。辅行龙者水,故察水之所来而知龙气发源之始;止龙气者亦水,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。”由此可知,山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一于 “气”中,寻找生气就是要观察山川的走向。  

  “气”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,在历代哲人的理论思维中,其内涵外延不断被发展,而变得非常宽泛,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水。中国风水吸收了古典哲学的“气论”学说,并从多方面加以应用和发挥,成为自己的基础理论之一。

  “气”还是中国风水的核心,无论是“形法”还是“理法”都是围绕寻找“聚气”宝地而展开的选址活动。风水论述中反复提及“生气”、“迎气”、“藏气”、“纳气”、“聚气”,紧紧围绕着“气”这个核心。

3.png


   许多有心的国外学者也看出。“气”是中国风水的“要害”。如美国罗系巴哈小姐,在她1987年出版的畅销世界的《风水—中国的方位艺术》一书中写道:“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。”她断言:“认识气,便懂得风水的全部。”在数千年的风水堪舆实践中,中国风水学依据“气”的存在之象与存在之理,总结出一套实际勘察操作的实用理论。其中似乎包含了朴素唯物认识,又包含了实用而有益的精神外延。中国风水有关“气”的认识闪烁着严谨的科学价值,我国古代宅居的选址、环境的优选、生态景观的塑造等,都遵循了“气”的聚结和运动规律。如果我们对“气”的认识含混不清,以“气”为基本理论的风水学,只能被学界视为“准科学”,甚至被贬为“伪科学”或“封建迷信”。因此,深入揭示“气”的本质,已成为中国风水这门传统学术进入科学殿堂的关键。


气论.png